極簡路上,你需要養成的5個習慣

一年前,跨國搬家到美國的特殊經驗讓我意外地體驗到了極簡生活的益處,並開始學習極簡的真諦和方法。

其實我原本就是個不知斷捨離為何物的人,既愛亂買東西,又很難把東西給扔掉,還經常對家裏的雜亂視而不見。因此雖然有先天優勢 (從零開始的新家),仍需要更多後天努力,才能在極簡路上走得更順利。

經過將近一年的學習,我瞭解到除了前期的願景和目標設定,極簡生活的成功有8成以上來自於 ‘習慣的養成’。

哪些習慣會對極簡生活的進行有幫助的呢?

《斷捨離》的作者山下英子解釋了這三個字的意思:切斷物欲(進)、捨去雜物(出),並藉由這兩個動作的持續循環,達到脫離對物質的執著。

我將思考模式分成兩大方面:物品的進和出,並列出5個對極簡生活有幫助的習慣,與你分享。

關於物品的 ‘進’

我們處在一個物質生活豐富的世界,商店裏有五花八門的商品供選擇。即使不出門,在家動動手指頭,網購的商品就會從天涯海角迅速送達。就是這個便利性讓我們時常會忽略思考物品 ‘進’ 到家中的必要性。

對於物品的進,有以下3個好習慣值得去學習:

1)購物之前的計劃

記得曾經看過一篇報導,在百貨公司訪問一些顧客關於他們手上提著的商品,發現有大約9成的商品都是屬於衝動消費的結果。也就是説出門前沒有想到要買,但到了店裏面看到了心動的商品,當下才決定購買。

我相信在買東西的當下,一定是認爲自己做的是正確的決定,也認爲自己對這件商品的喜歡能維持很長久。然而我們或許都高估了自己的判斷力,才會時常發生後悔買貴買多又買重複的現象。

如果我們能先掌握擁有物品的狀況,瞭解自身需求,有目的的去購物,這樣,面對百貨零售店推出的各種促銷活動,就不必害怕亂買一通之後的後悔,還能省去不必要的花費。

2)思考物品的實用性

你家中有沒有一些衣服或是用具是爲了某個特殊場合而買,但只穿過、用過一次之後,就沒有機會再用到了?我腦海想到的就是,每年萬聖節給兒子買的裝扮,以及曾經爲了請客在家吃火鍋而買的10人份夾子和撈網。

雖然價格都不是太貴,但只用過一次,就要放進儲藏室生灰塵,實在也太可惜。更不用説它們占用了寶貴的家裏空間。

購買之前請花些時間分析一下,這個東西買來以後,使用的頻率是多高呢?如果只是爲了某個特殊場合需要而買,之後使用率幾乎是零,或許我們能考慮用租借的方式除了省錢,也能對環境的節能減碳貢獻一份心力。

3)價格vs.價值

我時常會這樣比喻:你擁有兩雙皮鞋,一雙價值3萬元,另一雙只有1千元。你幾乎天天穿著那雙3萬元的皮鞋,因爲好看又耐穿,已經穿了5年了,但那雙1千元的皮鞋只穿了一次,便嫌它不舒服而束之高閣。對你而言,哪一雙皮鞋才是 ‘奢侈品’,而哪一雙對你來説 ‘很划算’?

我認爲東西的價格是在其次,但因爲物盡其用,它的價值就會顯現出來。在決定挑選一件產品時,請追求它能爲你帶來的價值。如果一件東西是耐用的,耐穿的,且受到你的喜愛,即使它的價格不是很高,它在你心中的價值一定是無與倫比的。

養成習慣購買品質適合你的,且使用率高的產品,將會對你的極簡生活有很大的幫助。

關於物品的 ‘出’

山下英子在 《斷捨離》中談到物品的‘進’和‘出’就是對家的新陳代謝帶來的幫助。然而我們很容易因爲日常生活的忙碌瑣事而忽略了對家中物品的 ‘出’ 的關注,導致東西不知不覺的就越積越多。

以下列出2個關於 ‘出’ 的好習慣。

1)掌握家中物品的狀況

有很多物品根本就是 ‘明顯的廢物’, 但我們仍一直保留在家中。例如:已經破掉的襪子,不合腳的鞋子,快遞的包裝盒等等。有時候並不是要刻意留著那些明顯的廢物,而是被生活中其他更要緊的工作和瑣事給耽擱了。

我從大約一個月之前,給自己設定了 ‘一日丟一物’,的挑戰。每天必須要找出一個可以丟棄或是捐贈的物品,看能夠持續多久。想做這件事的動機是爲了讓家中雜物減少,不過帶給我的另外一個附加價值是,由於每天都要找出一個可以捨棄的物品,我變得會隨時關注家中的環境和擁有的物品。這個東西好像很久沒用了,可以丟嗎?那個襪子已經破洞了,怎麽還在衣櫃裏?

沒想到這個 ‘一日丟一物’ 的挑戰讓我間接養成了 ‘隨時關注’ 家中物品狀況的好習慣。

2)使用 ‘空間軸’的思維

山下英子在《斷捨離》書中提到了物品軸和空間軸的思維。

所謂 ‘物品軸’,就是從物品的角度來思考事情 :這件衣服好漂亮,把它買回家。那套餐具可以用來招待客人…你注意到了嗎?這個思考模式是以 ‘物品’ 的角度為出發點,而並沒有考慮到 ‘自己’:你喜歡這個物品嗎?你需要這個物品嗎?

爲了在極簡的路上走得更順利,我們應該要擺脫 ‘物品軸’ 的思考模式。

‘空間軸’ 則是以自家的空間為出發點來決定物品的去留:我家裏的空間夠不夠? 不過,要怎麽樣才算是 ‘空間足夠’呢?這時候,山下英子提出的 7、5、1法則就可以拿來作爲參考依據了。

  • 7:看不見的收納空間 (抽屜、帶門的櫃子),東西最多只能裝到7成滿
  • 5:看得見的收納空間 (有玻璃門的櫃子、開放型的置物架),東西最多只能裝到5成滿
  • 1:展示性的收納空間 (任何流理台、洗手台等),最多只能有1成的空前來放東西

養成習慣,使用 ‘空間軸’ 來思考物品存在於家中的價值。這樣能幫助自己在決定物品的去留方面更順利。

總結

雖説 ‘習慣成自然’, 但養成習慣的過程是需要去刻意努力的。有人説需要21天的刻意執行,但不論到底是需要幾天,可以確定的是它需要被反復地操作,並且對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保有平常心,不要氣餒。

從物品的 ‘進’ 和 ‘出’ 這兩個方面,以上整理出5個能幫助極簡生活更順利的習慣。所謂的 ‘習慣成自然’,相信一旦養成習慣,極簡生活之路就能不費力氣,輕鬆進行下去。

您可能有興趣閲讀的文章: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