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能幫助你跨越整理障礙的秘訣 – 容器概念

兒子小的時候很喜歡動物毛絨玩具,所以家中的毛絨玩具特別多,有親朋好友送的、有出門逛街時吵著要買的、也有媽媽我自己愛買給他的。爲了方便收納,我買了一個很輕便的簍子。它的材質很輕盈,容易移動,很適合用來訓練小小孩養成自己收東西的習慣。

隨著他的毛絨玩具越來越多,很快地,一個簍子已經裝不完了。於是我再買了第二個,第三個。因爲兒子時常會把某些毛絨玩具拿到臥室玩,便再買了第四個簍子,專門放在臥室裏。

過了幾年,他不再那麽熱愛毛絨玩具,轉變成喜歡各種恐龍小模型了。我開始購買適合裝那些小恐龍的收納盒子。可想而知的是,收納盒隨著恐龍模型的增加,越買越多。

又過了一陣子,他喜歡玩樂高了。於是,購買收納容器的歷史又再次重複。

Photo by Xavi Cabrera on Unsplash

將近一年前,兒子的玩具因爲跨國搬家 ‘幾乎歸零’,再從頭累積。隨著玩具越來越多,他原本用來收納的幾個透明塑膠盒子又裝不下了,我前兩天給他買了一個大容量的玩具收納櫃,希望能 ‘長期’ 解決玩具的收納問題。

容器概念

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討論玩具收納的方法。我只是用玩具的例子來説明,如果我不懸崖勒馬,趕緊把 ‘容器概念’ 好好實踐,歷史將會重演,我們那才搬來不到一年的新家遲早要被各種 ’未來的雜物’ 給塞爆。

容器概念是什麽?

容器概念 (Container Concept) 是我在這本書 《Decluttering at the Speed of Life》學到的一個關鍵字。作者 Dana White 解釋,一件容器 (盒子、箱子、籃子)的功能不僅僅是用來裝東西,它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個 ‘界限’。容器裏面的東西是受控制的,當容器裝不下了,漫出來在容器之外的東西,我們可以稱之為不受控的雜物。

你認爲只有盒子、箱子、籃子才算是容器嗎?其實,我們需要把家中的櫥櫃、架子、抽屜都當作容器來看待。 甚至以宏觀的角度來看,我們住的房子也是一個容器,它裝著家人、家俱、和我們擁有的物品。

整理雜物時,使用容器概念來思考,一切都會變得簡單。以下分享幾個例子:

玩具

如我在文章開頭描述的,兒子的玩具越來越多,當第一個簍子裝不下了,我不假思索地就繼續買第二個、第三個、第四個簍子。如果我在一開始就設一個規矩:玩具的收納空間不會增加,要想買新玩具,就只能捨棄一個舊玩具,騰出空間,這樣我就會積極去處理兒子已經不玩的玩具(處理雜物),而不是把精神放在購買新的收納系統。

現在明白了容器概念,兒子也稍微長大了,能接受這個規定:收納櫃滿了,除非你騰出空間,否則就不會再買新玩具。用這樣的方式讓他選擇留下最愛的玩具,把不再玩的玩具給清理掉。

書櫃

還沒有習慣電子書的便利之前,我家裏的書櫃堆滿了各種書籍。除了以正常方式(豎立)放著的書,還得把許多書橫著放在豎放的書上面,直到所有空間都被填滿爲止,更不要説家中各個角落都有看了一半,隨意擺放的書。

將書櫃填滿確實很有成就感,但感受更深刻的是收納上的不方便。尤其是那些時常被拿出來反復閲讀的書,因爲書櫃空間不夠,不是四處流浪,就是被隨意橫放在書櫃中的其它書上。

若早一點學會容器概念,我就會在書櫃快被塞滿時將那些不喜歡的書,和讀過一次就夠了的小説給處理掉,以騰出空間來,讓書櫃進行新陳代謝,只留下對自己最有意義的書籍。

如果你家中的書櫃也和我的一樣,已經滿滿的不能再塞了,建議你用容器概念將它整理成你最愛的書的擺放處哦!

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

衣櫃

有了以上兩個關於玩具和書籍的例子,相信你已經明白該如何將容器概念實踐在衣櫃上面。不過,衣櫃這個部分有一個變數:換洗衣物。

我記得自己年輕的時候是這樣:每當因爲沒其他選擇,只能穿衣櫃裏剩下的不合身、不喜歡的衣服時,就代表該趕緊洗衣服了。如果你因爲平時工作生活忙碌,或者家中沒有洗衣機,導致要等到 ‘最後關頭’ 才會去洗一次衣服的話,你可能會比較難掌握衣櫃的真實狀態。

建議你固定一個洗衣服日,這樣較能容易掌握衣服的數量。若衣櫃已經快要滿載,想去逛街買新衣服時就得警惕自己,需要先整理,騰出空間給新衣服之後再去血拼吧!

《斷捨離》的空間軸思維

其實,‘容器概念’ 和《斷捨離》的作者山下英子在書中所提到的 ‘空間軸’ 的思考模式是相同的。兩者在整理時都注重空間的舒適,並非從 ‘物品’ 能否使用的角度來思考。但我認爲 《斷捨離》的比喻稍微深奧了一些,對頭腦簡單的我來説, ‘容器’ 這個詞比較容易在腦海中產生畫面感,“如果裝不下,就要整理,以騰出空間來” 這個思考模式較容易讓我接受。

裝不下的定義?

既然容器(家裏的空間)是固定不能變的,我們如何定義 ‘裝不下’ 是多少滿呢?換句話説,擁有的物品應該占用家中多少空間,我們的生活才可以舒適生活?

《斷捨離》書中提到的 7、5、1 法則,我認爲非常具體:

  •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 (例如衣櫃、抽屜、壁櫥等,關上了就看不到的空間):最多可以放到7成滿。不但方便拿取物品,當看到還有足夠的空間,也比較有動力收拾。
  • 看得見的收納空間 (例如有帶玻璃門的櫃子、架子):最多可以放到5成滿。
  • 展示性的收納空間(例如厨房流理台、玄關櫃上方的空間):最多只能佔1成的空間。

至於書櫃,山下英子認爲可以不受 7、5、1法則的限制。因爲書櫃可以被當作家中主人對訪客的驕傲展示品,因此只要能放整齊擺放,就盡量放吧!

但我想用個人經驗再補充一點:當你的書櫃已經放到九成滿的時候,就可以準備開始整理,把過時的、不喜歡的、和讀過一次就足夠的小説類書籍給清理掉。

總結

我們在整理雜物的時候如果對物品會有 ‘捨不得’ 或是 ‘可惜了’ 的感覺,而讓整理無法繼續,這是因爲我們站在物品的角度來思考。 反之,使用容器概念來思考,我們會自然地去做選擇和淘汰,讓適合的、喜愛的物品留在容器裏面。

‘容器概念’ 和《斷捨離》書中所提的 ‘空間軸思維’ 本義是相同的。我個人覺得 ‘容器概念’ 的解釋方法比較容易讓人理解,而《斷捨離》作者山下英子提出的7、5、1法則可以在具體操作整理時用來做標準。

希望這個概念能幫助你跨越整理的障礙!

您可能有興趣閱讀的文章:

Similar Posts